【天天新视野】今起施行!事关气候资源,福建这项《条例》明确了

2023-06-02 22:16:35 来源:海博TV
00:4400:3300:27

6月1日上午,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正式施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省气候资源特点、《条例》实施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并答记者问。


(资料图)

今年3月31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福建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日(6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出台,是福建气象地方立法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福建气候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

  • 太阳能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480~2360小时之间,太阳能年平均总辐射在3800~5400兆焦/平方米之间,其中莆田至漳州沿海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
  • 雨量降水充沛。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671毫米,比全国平均值多出约1000毫米。
    • 近海风能资源优越。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及海上风能资源十分丰富,且时间分配相对均匀、风能方向稳定,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 旅游气候资源多样。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多样的气候形态、宜人的生态环境,海陆差异、垂直立体的气候条件既可避寒也可纳凉。云海、雾凇、日出、观星等气象物候景观多样,生态气候旅游资源丰富。

        《条例》内容共分六章四十条,遵循地方立法精神和原则,充分考虑福建实际,围绕总则、气候资源探测、气候资源保护、气候资源利用、法律责任和附则等方面,对气候资源保护利用作出较全面的规定。

        《条例》的主要内容

        • 一是强化政府领导。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具体职责,规定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服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规定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关工作。
        • 二是强化气候资源探测管理。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气候资源探测基础设施和站网的规划建设,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重点区域探测站点;其他组织或个人建立探测站点应当依法向设区的市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事后备案,从事气候资源探测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按照规定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候资源探测资料等。
          • 三是坚持保护优先,预防和治理并重。规定保护和利用气候资源,应当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趋利避害的原则,防止和减轻人类活动对气候以及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改善气候条件,保护气候资源。
          • 四是推进合理利用,发展绿色经济。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气候资源利用的方向作出规划,有计划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太阳能、风能、云水,以及农业、旅游业等领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作了具体规定。
          • 五是严格法律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气候资源活动的组织或个人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条例》有哪些特色、亮点?

            规定了哪些措施?

            发布会上相关部门

            还作了以下解答

            ↓↓↓

            对“前论证、后评估”制度作出规定

            • 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组织城市建设时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影响,科学设置、调整通风廊道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 规定规划和建设项目前论证、后评估制度,要求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候影响后评估制度,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自然资源、发展和改革等有关部门,分析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气候资源的影响。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和项目布局的优化调整方案。
            • 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气候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监测与评估等。

              创新提出支持和服务双碳行动要求

              • 聚焦城市气候资源保护,强化气候影响后评估制度。强化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重大项目立项等应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的规定,全国首创提出地方政府应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影响后评估制度,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为规划或项目导致的气候影响治理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 创新提出支持和服务双碳行动要求。全国首创在《条例》中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充分考虑碳源汇状况和气候承载力等生态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要求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气候领域的监测评估、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 鼓励福建特色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清新福建、生态福建建设,强调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及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鼓励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推动气候标志品牌评价,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福建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不利影响

                  •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评估气候资源条件及气候变化影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设置通风廊道、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逐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不利影响,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 落实好气候影响评估制度。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分析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气候资源的影响,并将评估结果运用到今后的规划修编或气候资源恢复治理过程中。同时,结合自然资源部门正在开展的城市体检工作,加强气候影响、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信息与国土空间信息的融合,形成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模式,为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安全韧性城市管理模式提供支撑。
                  • 加强跨部门技术合作。自然资源和气象部门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专业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我们将基于各自优势,加强资源和信息整合,积极开展协同研究,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等领域,创新研究方向,拓展成果应用,为全国提供强强联合的福建样板。

                    对主要气候要素实现分钟级、高精度、长序列监测

                    • 目前,福建省建成了以武夷山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代表的较完整的气候资源探测业务体系。对主要气候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实现了分钟级、高精度、长序列监测,空间分辨率7K米,重点区域优于2.5K米。
                      • 同时,还成立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福建分中心,建立卫星遥感空气清新度监测系统,加强了武夷山、长汀等生态敏感区域生态气象观测布局。福建气候资源探测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气候资源调查、评估、区划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气象部门下一步要围绕气候资源利用需求,进一步加强气候资源探测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强探测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业务技术研究,建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机制。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海博TV

                          编辑:陈起越、王滢

                          关键词:

X 广告
公司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人人快递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